考学体验谈297|守得云开见月明
本期考学体验谈主人公 小R 毕业于国内一所一本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修士课程的备考中,小R 也继续选择了文学作为考学专业,并加入了有间学堂文学第13期进行学习和备考。
虽然备考时期因疫情遇到了种种坎坷,但 小R 始终有条不紊地推进着自己的考学计划。从研究计划书的撰写,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再到过去问的练习,小R 脚踏实地地走完了每一步。在去年秋季,她也如愿合格了自己唯一出愿的学校,神户大学人文学研究科。在本期体验谈中,小R 就自己的考学过程、心路历程,以及摸索出来的一些备考技巧进行了分享,希望正在备考或即将备考的同学们能有所收获与感悟。
昵称:小R
日语:N1 122
出身:青岛大学
以下照片均来自于本期主人公自摄
依据不同的心境,似乎能对我的考学经历做出两种的截然不同解读:它是疫情时代下的坎坷重重,是将近一年无法入境日本的时空阻隔,是许多个深夜时如潮水般涌上心头的迷惘困惑;但它也可以说得上是波澜不惊,纵有各种外因,考学计划始终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即便有时不得不被动等待,但备忘录上的每一条项目最终都如预期般被打上了顺利完成的对勾。如今坐在神户大学的校园看着窗外的云卷云舒,回望一路走来的历程,我想还是后一种解读更贴合实际的心境吧。
个人背景
我在国内大学读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因想要深入研究本科时的课题,在构想留学时坚定不移地选择了中国文学作为考学方向。由于中国文学是日本考学中相对小众的专业,网上粗略搜集到的情报非常少,而且不乏以讹传讹,自相矛盾的内容。那些充斥着谬误的信息一度令我感到迷茫和无助,甚至对留学一度心生退意。直到2020年4月,我通过知乎了解到了有间学堂。仅仅与咨询老师做了简单的交流,我一直以来的许多困惑就被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解消去大半,有间学堂所呈现的辅导文科升学的高度专业性也深深地打动了我。当晚在与父母商量过后,我就立刻选择了报名有间13期文学班。那一刻,一直在孤军奋战的我终于有了一种找到“组织”的安心感,原本被困顿萦绕的考学之路也变得清晰明朗起来。
学校选择
我对志望校的选择没有太多犹豫,通过咨询老师与查阅学校官网获取了各个学校教授的信息后,就确定了神户大学。加上神户这座充满异国风情的港口城市和我的家乡非常相似,天生便有一种亲切,各种要素综合来看都是最适合我的首选。在斟酌自己的条件并考虑了选题和教授的契合程度后,我认为自己的胜算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夏季考只报考了神大,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一所学校的入试准备之中。
研究计划书
撰写研究计划书是考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一份优秀的计划书在入试时起到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我的计划书选题是在本科毕业论文的基础上拓展深化的,很快就确定了下来,但也导致我最初的心态有些急功近利,总想尽快写完计划书以便更专注地复习其他内容。在这里要特别感谢TA老师与计划书指导老师贾老师按住了我躁动的心,直切要害地指出我匆匆写就的计划书草稿中存在的漏洞,并从多个角度为我提供了修改建议,无论是具体内容还是日语表达,都一再被反复细心打磨。多亏了与老师高频次的探讨与交流,我研究计划书的执笔才真正步入正轨,重新明确了方向。尽管试错过程中虽然偶尔会略感挫折,但每一次与老师沟通讨论后都能拨云见日,扫清原本似懂非懂、一笔带过的思路死角,能够更清晰地梳理计划书各个组成部分的逻辑关系。当最初那篇含混杂糅的草稿在持续半年多的反复修改下,最终打磨为焕然一新的计划书定稿时,那种成就感与感动无以言表。这份凝聚了心血的计划书,日后在联系教授与入试时,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希望大家一定要尽早认识到研究计划的重要性,不仅需要在选题上深思熟虑,培养问题意识,多与老师探讨选题的可行性,还要拉长战线尽早准备,反复推敲,最终才能收获一份优质的定稿。
专业知识
有关专业知识的复习,首先要跟随老师上课的串讲,了解各个时代的宏观动向。在掌握了各个时代的文学概述之后,就可以向局部的知识点延伸和细化,结合课件和参考书来建立自己的文学史知识体系。在整理笔记时,切忌盲目抄写大量内容或者简单机械地死记硬背,而是应该培养起对于文学史的时间线和重要内容的敏感性。因此我很推荐使用框架图的方式做笔记。特别是在复习现代文学史时,可以根据不同时期如建国前的各个十年、十七年、新时期等进行纵向划分,然后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进行横向整理。古典文学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明确各个时代和文体的发展过程,这样就能够将整个文学史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掌握,同时也有助于在后续的复习中填补细节和弥补不足之处。过去问真题的整理和总结非常重要,如果只是按照国内文学史的思路进行复习的话,可能会错过许多侧重点。比如,在中国的文学史课本中,唐传奇《游仙窟》和李攀龙的《唐诗选》等并不被特别注重,但由于它们与日本文学有着深厚的渊源,所以成为了很多学校过去问的常客,这类名词解释需要我们多加留意和积累。可以在笔记中将这些题目的相关条目额外做上标记,有助于在复习时更加清晰地把握重点。
笔试
在答题实战方面,有间学堂的老师一直在为我培养一个重要意识:无论是日语作答能力还是答题技巧都不可或缺。即便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如果不能在有限的篇幅内有效地输出也就失去了意义。因为我的本科专业就是中国文学,文学史知识的复习相对从容,因此可以花更多精力同步进行日语表达的积累。我推荐使用专门的笔记本分类整理作答时经常用到的句式,并且每天布置给自己一定量的名词解释题目。限时作答时也要有意识地使用学习过的各种表达,才能在活学活用的过程中真正将其消化成自己的东西。
小论文对我们中国考生来说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题型,题干乍一看会让人觉得过于宽泛,似乎在教材上找不到答案,无从下笔。刚开始练习小论文时,我也因不适应这种题型而遇到了不少困难,非常感激有间学堂的张老师始终陪伴着我,不仅为我耐心地批改每一篇小论文,还为我讲解了许多答题思路和技巧。在老师的点拨下,我逐渐学会了如何正确理解题目,以及如何切入主题并用合适的作品来论述观点。正是老师无微不至的指导与鼓励,才能让我在备考中更加具有信心和动力。小论文对专业知识的考察灵活而又综合,因此文学史的复习不能止于课本条目的背诵,通过阅读具体的作品进行文学素养的积累也是重要的一环。这一点跨专业备考的同学可能略有欠缺,所以一定要抽出精力挑选各个时期的名家代表作进行阅读,把握作品的实质性内容。这不仅对背诵作家作品风格有很大助益,在作答小论文时也有助于丰富内容,用详实的作品实例组织起答案。
准备中译日的文章翻译题时,需要兼顾古典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的练习。即便有的学校往年的过去问是两类文章二选一,但题型并不总是一成不变,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会万无一失。而且入学之后就会发现,大学院课堂对中译日翻译的能力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在备考时就应当注重磨砺自己的翻译能力。考察翻译的文言文以议论文为主,现代文则多是小说,往往会包含人物间的对话,所以平时训练时需要有的放矢,多注重积累口语对话的翻译技巧等。备考期间也要保持阅读经典古文的频率,增强文言文的语感,在考试时才能迅速且准确地推断原文大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热心地敦促我,定期确认复习进度与学习成果,帮助我发现自己的短板与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备考策略。有间学堂的一路陪伴,令我备考的每一天都充实而有效率。
总结与感悟
如今回忆正式考试的那两天时光,总觉得没有备考时印象深刻。历经备考期间无数次的笔试与面试训练,实际面对这个曾反复想象与模拟过的关头时,反而更加从容平静。当我走出面试教室时已经觉得十拿九稳,于是买了一个神户大学的吉祥物并抱着它在校门口拍下合影,心底也已在悄悄想象与这里再次相会的情景。在家里短暂地等待了一周多后,意料之中地,我的考号出现在了合格名单之上。
如果对我的考学经验做一个最终的总结分析,除了学习技巧之外,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对自己进行定位与评估。如何能在笔试与面试中尽可能展现自己的长处,又如何尽快补足短板,明确目标之后,便只需要制定计划,并有条不紊地实施即可。此外,最好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为自己留足余裕,大到研究计划书的构思执笔和出愿材料的准备,小到考试前一天熟悉考场,我力求在每一个环节都尽早做好准备,这样即便遇到不可控的变数,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虽然偶尔的焦虑难以避免,但不能让它成为常态。只要每天保持规律性的学习,你就能拥有缓解焦虑的最大底气。在保持一定的紧迫感的同时,也不必将考学想象得过于艰难,那只会为自己徒增不必要的压力。我非常庆幸自己在考学的每一天都和家人保持联系,分享在日本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没有因过度焦虑而错过一路的风景。
我钟爱「待てば海路の日和あり」这句谚语,它也确实成为了我考学生涯的注脚。历经疫情时代的风雨如磐,终于在等待后迎来了海晏天青。我也有过因迷惘而无眠的深夜,当时手机那方小小荧屏上有间学堂前辈们的经验谈仿佛黑夜里的灯塔,每一篇鼓励的话语都汇聚成了我前方触手可及的光亮。希望我的这篇经验谈也能成为你考学路上的一份陪伴,也希望你迄今为止的所有努力都能收获与之相符的美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