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学体验谈094|独立思考和搜索情报的能力

 

本期考学体验谈主人公 arys 毕业于某三本学院, 早早地就加入了有间学堂的免费信息群,了解到了许多考学的要点,2017年9月进入新传专业3期班。经过2018年下半年的考试,顺利合格了筑波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和东洋大学社会学研究科的修士课程。

 

昵称:arys
毕业院校:某三本学院
N1:180
托业:835

 

以下图片均来自本期主人公自摄

 

考学失败谈

我一直认为,有时候失败者的经验,甚至比成功者的经验还要重要。虽然我运气好考进了筑波,说自己是失败者多少对别人有点失礼,但我想从我这一路所犯下的错误和走过的误区来谈一谈我个人的考学经验。

 

94-2

 

专业选择错误

我大学的时候学的是传媒,再加上对传媒行业的兴趣,理所当然地就选择了新传方向。虽然对社会学也感兴趣,但当时正好大学同学也报了新传,就没多想报了新传班。

但其实新传能报考的范围相对较窄,早大J-SCHOOL・庆应法研下的ジャーナリズムコース・庆应SFC(缺点:远,学费贵)・上智・北海道,东大的情报学环难度很大,非研究生直考很难上,就没有考虑。

这里要说一下,很多时候有些同学会问塾里的老师这个学校能不能考那个专业能不能考,有时候老师说“考不上”是因为,合格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小了,但如果你是像新传班的江老师那样港中文毕业,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的话,也不是完全没可能。我在塾的大群里窥屏观察的时候,觉得很多同学其实和老师是存在一些沟通问题的。如果觉得微信上说不清,可以面谈。如果怕有些老师太强势,也可以选择微信沟通的方式。 

众所周知,早大JS曾经是没有笔试的,也不看出身校。但在我2017年7月来日,作为10月开班的3期生开始上课之后不久,早大JS就开始在书类阶段大批量刷人。塾内的情报是,1.除了非常政治性的题目之外大部分都落了 2.开始看出身校,一本以下的很少有合

当时老师说,可能是因为下一期就要增加笔试了,所以审核也开始变严格了。那时候我第一次意识到,我对中国政治性很强的新闻其实是没什么兴趣的。

同样是文系,但政治学社会学就相对来说可报范围更广一些,容量也大。

 

“我现在还没有语言分数没法报,等我有语言成绩了再考”

这真的是在日考研最最常见的一个误区,也是一个最致命,最不易察觉,甚至别人劝你你都不会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误区。

首先,如果你还在国内,这是没问题的。但你一旦来了日本之后,就会有签证时长的限制的。语言学校・研究生・(别科?)最长只能续两年签证,尤其是语言学校毕业了可以去读研究生,但研究生读完了不能再去读语校,所以这两年里一旦考不上,就只能去专门学校续签证。

有些人觉得两年了怎么都考上了,的确,来日之后几个月就考上的大有人在,但这些人都是经过周全的规划和准备的。如果你没有语言成绩,那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

大多数人的情况是没有N1,但我的情况是,当时准备考新传,新传包括早大在内,大部分都会要求英语成绩。而我的英语是一个弱点,当时就觉得,我先把托业考出来再说吧。

结果是,2017年10月我考了615,11月考了690,由于我真的是不爱学习也不是很认真,两次都几乎是裸考…当时我就觉得,今年让我考早大JS有点太赶了,因为都说早大JS托业要750以上才比较保险。所以放弃了当年的冬季出愿。

这么决定之后,我想那只要在下次报名前一到两个月考好托业就好,与其每个月都报一次,不如等到2018年3月再报吧,时间久,可以准备周全一点。但现在想想,准备周全考托业干嘛啊!可能人处在这种状态下就容易失去判断力…而且结果是,我也没有好好准备,3月那次彻底考砸,在危机感之下买了几本日本的托业书做,4月才终于考出来。这期间也有一些个人原因,我几乎没有准备计划书和专业课。

 

94-3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只是因为你不够努力不够如何如何,我不一定会这样啊。但,语言分数,在没考出来之前,你的预估都不算数。而且实际来了日本之后也很可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状况(像我就骨折了…),所以我觉得,英语差到无力回天的同学,可以回避必须要英语的专业。如果英语还有救且已经在日本的同学,请尽量在短时间(一至两个月)内解决托业等成绩,如果短时间内无法考到要求分数,那么请果断地放弃,换学校或者换专业。不死磕,懂得取舍,才是最明智的。

还在国内的同学,请务必带着语言分数来日本,这样会轻松太多太多。说什么英日语可以到了日本再准备的,都是耍流氓。一旦到了日本之后,就会发现时间非常紧张。尤其是日语,零基础来日再考研,真的是非常不明智的。良好的语言水平对刚来日时的心理状态也有正面影响。

 

非○○大学不去

死磕某个学校也是常见误区,像我本人,因为得知早大JS难度不大,就潜意识里抱着一种,嘛早大JS应该没问题的吧…的心态拖了很久。如果不是2018年5月杨老师建议我换方向,可能我还会继续死磕早大JS。当然早大JS在2017年到2018年里制度发生变化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但,死磕某个学校这种行为基本上相当于自寻死路。

如果你非某大学不去,也完全可以,只要你有客观的自我认知(各方面条件都不算好,却非某上位校不去,这就是自我认知不客观),完整的规划(哪一年的哪一期考什么学校,如果万一本命校落榜的备选方案又是什么),踏踏实实的付出与执行,其实也是没问题的。只是如果没有这些的话,还是不要死磕一个学校比较好。

 

心态不好

考学战线拖得越长,心态就越容易崩。2018年5月份杨老师和我商量换题目,让我一定要在夏天出愿,但因为我写计划书就拖了很久。所以还是没赶上夏季。到了下半年,我本来就不太稳定的精神状况,越来越不稳定了。

当时一个是害怕哪儿都考不上,担心到去报了东洋(周围的人都说没必要)甚至还担心自己东洋也考不上——也不是完全没可能,虽然说出来是有点自以为是,但当时我和杨老师都担心东洋会认为我是去拿他们垫底的反而不要我。因为的确听说过这样的情况。

杨老师说,你这种情况,面试的时候很大几率会被问到为什么要来东洋,叫我一定要好好准备志望理由。在杨老师的指导下,我着重准备了东洋的志愿理由:1.我是想在社会学的视点下进行研究,而非国际关系或者社会学,2.东洋社会学下有一个专门为多文化共生而设立的course,我认为在这样的course下进行我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果不其然,面试的时候真的被问到了,最后东洋也的确是合格了。

另外一个是我经常会去想,为什么○○○日语不怎么样,英语和出身校也说不上好,专业能力也一般,怎么就能考上某某上位校。一想到这里,又会产生很多负面感情,自我厌恶,自我怀疑,屈辱,不甘心,焦虑…说实话到了后期,很多人心态崩坏后都会产生这种想法,又很难排解,更影响考学心态和状态。

针对这点我和廖老师杨老师还有赵老师都沟通过,每位老师都从自己的视角给了我建议。不光是专业课和报考规划上给我指导,还能在我心态崩坏的时候拉我一把,这点真的非常感谢各位老师。

但与其去想如何解决心态问题,不如早点准备,早点考上,这样也不至于要面对这个问题了。所以还是,早准备,早准备,早准备。千万别拖到语校第二年的冬天再考。不过真的为时已晚的时候,也应该和老师朋友倾诉一下,听听他们的建议。

 

94-4

 

面试的时候过于紧张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你这不是说了白说嘛,面试大家都紧张,要不紧张根本不可能。

是的,的确是这样。

我当时报了上智国际关系的外国人入试,只有面试。很多人会觉得,哇,没有笔试,好水啊。而事实是,需要的材料越少,剩下的项目的审核就会越严格。

我当时也是病急乱投医报了这个研究科,到了面试前几天才从塾内助教老师那里得知,外国人入试面试要面三十分钟,还喜欢有海外留学背景的,英语好的,面试是整个研究科老师一起来(不过实际面试并不是全研究科教授一起来,但也来了不少…助教老师是一般入试,只是把她知道的情报告诉了我)

外国人入试要的不是研究计划书而是志望理由书,但我出愿前一天晚上才发现这个问题,来不及改了只能交了计划书。面试之前就很担心他们到底会问哪部分。结果实际面试问的全都是关于我的计划书的内容…完完整整地问了三十分钟。

而我最薄弱的地方就是专业知识,面试时真的紧张和窘迫到无数次想夺门而出,导致很多问题努力一把能答上来的都没有好好答。我说关于越南留学生的研究目前都是关于教育面的比较多,结果对面的女教授就笑了说不是这样的,还有很多别的研究,我当时就整个僵住根本不知道说什么好,弱弱地说是自己勉強不足。

结果回去之后和杨老师汇报,她说那你就应该问她啊!说不定真的有啊!你要想这个研究你要一直做下去的,你这么消极的态度,那你入学了遇到问题也还是这样教授肯定会觉得你研究会没法按时完成啊。你就应该问她有哪些研究,说我会回家好好看的。

上智的面试经历真的非常屈辱又窘迫,我回家路上差点哭了。杨老师就说,你不能紧张到消极,态度很重要。哪怕考不上了,但在这里问你的问题,你回家之后可以准备。现在不会,那么之后会了就可以了。这里的经验可以用在下一个学校上呀。我才觉得茅塞顿开,后悔当时没有更积极地回答。

但上智的面试经验也的确帮助了我很多,让我发现了我的研究里的不足点和问题点。而且,哪怕我这么水,上智的教授也还是认真地在围绕着我研究的可行性进行提问,让我很感动也很愧疚…

我觉得面试容易紧张的同学,不要把面试当成是教授在审核你,挑你的刺。其实大多数教授都只是把你当成一个未来的研究者,围绕着你研究的可行性和价值在和你进行讨论罢了。视角改变之后,面试应该会进行得更顺利。事实上之后在东洋的面试,就进行得非常顺利,最后东洋的教授还和我说,你面试表现得很好,相信你准备了很多吧。

 

94-5

 

而至于筑波的面试…因为筑波的笔试没有完全针对我这个领域的题目,所以一开始我就没觉得筑波能考上。从笔试到面试都心态十分放松,觉得自己只是体验下正式的考试。面试甚至都没写稿子,就脑子里想了想几个关键问题。

进面试考场之前在门口待机,听到前面一个妹子在里面紧张得一塌糊涂,还有个男教授特别凶。我心态反而谜之淡定,进去了之后男教授也凶了我几下,但我就想说他对谁都这样那就不是我的问题了哈哈…筑波最后合了我也是挺震惊的不知道志望教授看上我哪儿了orz

非要分析原因的话,我觉得可能是占了考试制度的便宜。日语、专业课、面试,各一百分,日语我应该接近满分吧,专业课碰巧考到我会的题了所以答得应该不至于太差,面试我日语还算不错就还比较占便宜。但说实话被问到中国人为什么要在日本研究越南留学生啊这些基础问题的时候,我也答得不算很好…

有时候合格不合格真的没法去探究理由,就像我早大社科书类落了,周围的人全都很震惊,但究竟是哪里不对哪里不好,大家都不是实际看材料的担当教授,谁都没法判断。在我因为早大落了而自我怀疑的时候,杨老师和赵老师都和我说,你千万别去想是不是自己哪儿不好,因为想不出来而且也不一定就不是你不好。还不如把精力放在眼前的事上。

所以落了也别太钻牛角尖,就像杨老师和我说的,她就是做完一个事做完了就结束了就忘了,赶紧去做下一个事。要追着事情做而不是让事情来追着你。很多人觉得考不上了之前的努力就都白费了,而事实上你做过的努力很可能会在某一天派上用场。这里要再次感谢一下我的人生导师敬仰对象杨老师(狗腿地说道)。

 

除了以上失败,还有一些不得不提的问题。

 

要不要打工?家里不富裕要不要来日本留学?

要不要打工?如果家里能承担考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请千万不要打工。

很多人会说,我口语不好,打工可以练口语。关于这点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对不起,打工真的真的练不了口语。

首先需要明确,你在考学期间需要的口语能力是什么?你认为打工时用的口语能运用在大学院面试上吗?其次,我个人日语提升最快的时候是大三到大四,每天没日没夜看综艺生肉的时候。实际去打工就会知道,打工时运用的日语是很有限的。

语言学校或者别科研究生的课业,再加上打工,一天就剩不了多少时间用来学习了。

当然,能一边打工一边考学的强者是有的,比如我的女神杨老师(…)但我印象很深的是,我还没来日本的时候,在有间的大群里,讨论到要不要打工这个问题。杨老师说,打不打工无所谓啊。结果另外一个老师说,那是你才能做到,杨老师的精力和多线程处理任务的能力,一般人都没有。我当时还觉得好夸张啊这老师也太狗腿了吧,后来发现,的确是这样的…除了自我管控力强又精力充沛的强者,像我这样的弱鸡,是真的很难兼顾好打工和考学的。

虽然后期被杨老师说我其实各方面条件都可以,脑子也不差(因为计划书初稿写出来就很完整了,三个老师都说没什么太大问题,改改细节就好),但就是不努力。不过作为一个从小到大都没怎么努力过的人,能在一周五到六天的打工和语校课业当中,完成一篇还不错的计划书,某种意义上就已经是我个人能力的极限了orz

 

那么家里不富裕要不要留学?有些人会说,家里没钱还是别来留学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高高在上的没有悲悯心的视角。的确,没钱还要来留学,是会吃很多不必要的苦。但想改变自己人生的想法是不应该被否定的。

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看目的,如果只是想随便读个研刷一下学历,那还是毕业了直接工作吧。我的情况是,家庭情况复杂,想离开中国生活,也想在日本定居,在这种情况下,花不小的成本来留学,我认为是值得的。也是因为这点,我一开始只考虑了MARCH及以上的学校。

如果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又没有坚定的决心和清晰的规划的话,的确没有必要非得来日本留学。

 

关于择校和专业选择

很多人会盲目崇拜国公立,认为某上位私立全是中国人交钱就能上。喜欢进行这种片面思考的人,我还是推荐你自己亲自去考一考。哪怕是同一个学校,研究科不一样,难度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按照学校去判断,本身就是缺乏逻辑的思考。

我个人的目标是为了在日本找工作,而日本找工作又不看专业,只看学校level,我就把目标定在了早庆和MARCH这个档次的学校。

到底要选什么学校,什么专业,都是根据你最后的目标而决定的。留日就职,回国工作,读博找教职…目标明确了,择校和专业选择时才更有主心骨。

 

要不要报塾

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争论。我就在微博上见到过有早年来日本的前留学生吐槽说,考研居然还有私塾,现在的小孩真是懒,这还要报塾的吗。我们当年不都是自己DIY过来的,不也都进了国立大学。

先不说国立到底是地方国立还是首都圈内的国立(。)私塾之所以存在,本来就是因为有需求。而现在赴日读研的竞争程度也远比“我们当年”要激烈得多了。

专业的计划书辅导,日本人博士老师的语法检查措辞润色,考学规划,如何和教授联系(第一封信很好发,问题是之后的联络)塾内过去考试的情报(这个教授如何,这个研究科的考试方式,没法复印和邮送的过去问等等)这些东西是我个人觉得最受用,单打独斗的话很难准备周全或者收获得到的。

如何选择,最终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判断,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办法。

 

 

如何与担当老师交流

有间并不是一个会追在你屁股后跑的老妈子式私塾,廖老师一直说,你们接下去都是要做研究的人,应该有自己独立思考和搜索情报的能力。

 

而有部分同学还是会把所有问题全都甩锅给老师,老师你帮我看看这个学校要不要英语成绩,老师你帮我看看这个主题能不能做。

问老师问题当然是可以的,但我认为怎么问也是很重要的。我当时非常敬畏杨老师,一直害怕自己问什么愚蠢问题被她嫌弃,所以哪怕有时候我自己想不出来什么。我也会和她说,老师我看了○○○,我的想法是○○○,但我○○○,您能不能帮我看看。我觉得不光是考学,未来真的读研也好,工作也好,不可以把问题全都甩给别人。至少要让别人知道你做了什么,进行了什么思考,遇到了什么问题。这样别人也会更愿意帮助你。

塾是商业性机构,但把自己的问题全都抛给塾的话,说实话对实际的考学和修士课程阶段的学业,都没有益处。

 

94-6

 

一说到考学话题就容易话痨发作,就说到这里吧。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找到对的方式,在对的规划下,顺利考上理想的大学院。别再重蹈我的覆辙(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