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学体验谈256|从京大研究生到东大修士:从大一开始的留日准备是如何进行的
本期考学体验谈主人公 李华 毕业于国内一所985院校的新闻系,出于对高考发挥失利的不甘,李华很早就决心赴海外读硕,又因为相对低廉的学费和宇智波鼬决定考日本大学院,从大一开始就卯足了劲儿自学日语,为考学做准备。因为对日本大学院的考学不够了解,做了一些“无用功”,但好在及时找到了正确的努力方向,经过一番了解和咨询后加入了有间学堂大阪校社会学第2期,开始了系统的备考,并于2021年10月入学京都大学文学部研究生课程。疫情之下来自考学的焦虑从未停止,虽然顺利合格了京大研究生,但对于修士考来说并不是“上了保险”,尤其是了解到京大文研修士考的选考难度后,李华重新恢复到紧张的备考计划中,在一边复习专业课整理学习笔记,一边利用碎片时间提高日语听说能力的过程中,出于个人兴趣重新写了第二篇研究计划书,同时准备京大和东大的出愿及考试。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有间老师们的指导和鼓励下,四年来的点滴努力让李华在今年3月收获了東京大学総合文化研究科多文化共生・統合人間学プログラム修士課程的入学通知书。
昵称:李华
日语:N1 158
英语:TOEFL 99/ IELTS 7.5
出身校:四川大学
考学时间线
2019年3月 TOEFL 99
2019年12月 N1 137
2020年3月 加入有间
2020年10月 第一篇计划书定稿
2020年11月 出愿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并拿到研究生内诺(文学部)
2020年12月 N1 158
2021年6月 本科毕业
2021年7月 IELTS 7.5
2021年10月 京大入学
2021年11月 第二篇计划书定稿
出愿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
2021年12月 出愿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
2022年2月 东大面试并通过,辞退京大考试和研究生
2022年4月 东大入学
我在一个普通985念的本科,新闻学专业。
我准备留学的时间线拉得很长,从大一入学就开始了。彼时不大懂事,单纯因为不甘心高考结果而决定硕士出国,又因为相对低廉的学费和宇智波鼬而决定去日本。身边没有前辈可以请教,也不爱社交,于是便听信网上所言,大一大二自学了日语,很努力地把绩点刷到3.8/4,选经济学作为二专,做了几个大创项目,还找了俩实习。
实话说,除了日语,都没用。白搭。
至少对于申请社科的研究生,或者修士考试而言,白搭。我后来才发现,日本的大学对绩点要求不高,对本专业以外的知识也没什么要求,不看实习,也不看大创。但日语会成为考学的重要标准,真是很重要,很重要,好重要。所以我建议各位多放心思在日语上。我是指真正的听说读写,不是说考上N1就万事大吉的意思。那只是个开始。
我的大学前两年半过得非常焦虑。虽然一直在努力,但我无法判断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更不知道接下来要在哪方面用功才好。我急切地渴望有日本留学经历且真正了解考学的人提供确切的信息,为我指引方向。但我找不到。一方面,同我类似专业的(社科)学姐学长们没有赴日留学的,另一方面,我很怀疑研究生中介,他们提供的服务(帮找学校+海投邮件套磁)并不值得他们给出的价格(当时我咨询的几家中介价格在4万-6万)。在大三寒假,我头一次听说有“塾”的存在:“塾”会用日语教专业知识,提供备考及申请研究生的相关信息,并帮忙辅导(而非代劳)研究计划书和邮件。这正是我所需要的。那时,我想留学的理由已经变成想脱离当时所在的学术环境,并离开新闻学。于是,在网上搜寻又咨询一番后,便加入了有间学堂学社会学。
大三下学期,时值新冠爆发,我蜗居家中,工作日上本科的专业课,周末上有间的远程网课。仗着离修考的时间还很长,我学的很悠闲。返校后便每天去图书馆看原典和中文的社会学教材,做了7w字的笔记,对社会学有了大致的了解,又花了4个月慢慢地改了10版研究计划书。大三下学期,我从塾里得知,要考京大东大几乎都得先读那里的研究生才可以上岸,便试着申请了京大的研究生。
在本科图书馆睡觉
研究生申请得很顺利:提交材料,aao,教授审查,面试,收到内诺,整个流程在一周内就结束了。不过那一周我过得很绝望。因为我是自学的日语,从来没有和别人用日语聊过天。现在一来就得和日本人交谈,而且这位日本人还是我的潜在导师。于是我在五天内写了1w字的面试稿,并把它熟读。有间的何老师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帮助,她的模拟面试让我提前了解了面试的流程和氛围,也让我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进一步完善了面试稿。虽然正式面试时,大冬天的,我单穿衬衫紧张得出了一身薄汗,但面试效果还不错,也被问到了何老师在模拟面试时问过的几个问题。感谢何老师。
拿到研究生内诺后,我便想着,反正上了研究生一定能考上修士,所以修考的事,等上了研究生再准备。于是,从拿到内诺到研究生正式开学的10个月里,我完成了毕业论文并翻译成英文拿去会议投稿,把N1的分刷得高一点,考了驾照和雅思,再学了点编程——就是没有学日语和社会学专业知识,也没有联系日本的导师。
等研究生开学后,我追悔莫及。我才得知,京大文研社会学专攻的研究生处于被放养状态,并没有特权。也就是说,老师不会辅导研究生的研究计划书和论文,研究生不参加zemi,在修士考试中也不会优先选择研究生。然而,京大文研的笔试难度却很大。第一次试验有日语考试,小论文,名词解释8选5,出题范围不局限于严格的“社会学”,还包括人类学,语言学,经济学等等;第二次试验有调查方法论,英译日或日译英(材料为一大段论文或学术书节选),最后是面试。这样的结果是,有许多研究生前辈考了多次都没能上岸。在此我真诚地建议大家,拿到研究生内诺之后一定要多跟教授联系。或是问问中国留学生前辈的联系方式,或是问问有没有什么推荐的备考书,总之要提早了解自己研究科的情况。
研究生入学后,我参加了日本同学组织的学习会,大惊失色。因为我发现自己根本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而且他们一上来就开始做过去问,人人都能发表些意见。后来我才知道,他们从上个学期开始就一直在为修考做准备。与此同时,由于日本闭国,我只能呆在家里。父母说,如果这次没考上,我便不能再读研究生,得去找工作。焦虑来得很快很猛,但我知道必须开始真正的备考了。
于是我一天花7到9个小时看日语的社会学专业书,看日语论文,回看以前的有间课程PPT,做笔记,画思维导图,听2个小时听力(主要是走路和吃饭时间),自己模仿日语母语者说话,每周都去参加学习会。大概持续了两个月。这俩月中间,断断续续穿插着10多天,我新写了一份研究计划书(因为对以前写的那份丧失了兴趣),打算拿去出愿东大的综合文化研究科——不能在京大文研一棵树上吊死。在出愿东大时,我在拿到内诺后考的雅思,刷的N1,学的编程以及毕业论文的投稿,终于都派上了用场。
部分思维导图
到入学后的第三个月,12月,我搭好社会学史的框架,即按时期、学者分类的学说史,画出一个巨大的思维导图后,便开始一边上研究生的课,一边着手翻译毕业论文。京大文研的考试要求提交一篇2w字以上的论文。我害怕日语出错,于是每个表达,我都在谷歌上一一查找,确认有日本人用过后才敢使用。如此,翻译的工程量比预想的大很多,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翻译完成后,我将论文提交给有间,麻烦塾里的日本人老师帮忙指出日语不地道的地方,这也对我帮助很大。
等提交了论文,研究计划书,东大和京大的各种出愿手续宣告结束后,1月还剩半个月了。我用这半个月重新整理出11w字日语的专业笔记,看调查方法相关的书,根据过去问确定考试重点,不懂之处便在网上找论文看(这样比看原典快很多,推荐给备考的同学),细化了名词解释,延伸了思维导图,最后不断记忆和背诵,为2月初的京大笔试做准备。
人在中国买不到日语书而被迫打印的备考资料
事情来得很突然。1月底,京大来邮件说因为疫情,海外考生取消笔试,考试时间改为3月初,考试形式改为第一轮材料审查,第二轮面试。于是我立马着手写本来已经放弃的课堂论文(研究生只需要旁听,可以不做作业)。为了增加在老师心中的印象分,我把年夜饭草草了事,一直工作到除夕夜的11点才踩点提交了作业。
然而,除夕夜的工作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四个多月高强度的工作带来了猛烈的反弹。我整个2月都在焦虑而快乐地摆烂,躺在悬崖边,半截身子悬在半空中睡大觉。2月中旬,从摆烂中抽出一点点时间写了面试稿,参加了有间的模拟面试(再次感谢何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一天后参加了东大的正式面试。出乎我意料的,面试的效果很好。或许是由于我还没从放纵中缓过劲,又或许是因为研究生期间练习了日语对话,又或许是在有间的模拟面试中获得了一点点信心,这次面试我并不紧张,线上面试场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回答了关于计划书和个人经历的问题后,便愉快地结束了二十多分钟的面试。
3月1日,我合格了东京大学。由于对提交给东大的研究计划更有兴趣,便辞退了京大的面试和研究生。漫长而焦虑的备考生活到此终于结束。
总之,我的备考经验可以概括为:
1. 找准方向。不必像我大一大二那样做无数的无用功。
2. 长期努力。我的动力来源是焦虑,不甘与害怕这样的负面情绪,但这很不健康。希望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健康的动力。
3. 多社交。无论是与老师,同期还是前辈,社交都可以获取很多信息。我知道可能对于社恐的朋友而言这很难,但我不得不说这对“找准方向”很有帮助。
4. 多看专业书。时间充裕的朋友可以多看原典,时间紧迫的朋友最好直接看日文的专业书,论文,以及一些学术网站。
5. 善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能将自己的知识框架搭得很清晰。有清晰的框架和没有框架,对于学术性的或考试性的输入输出而言,我的体感是差别极大。
6. 多学日语。尤其不要轻视日语会话。日语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