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学经验谈087|半年内合格东大和一桥,行动力和好心态缺一不可

 

本期考学体验谈的主人公 Heather 于2017年毕业于国内一所一本院校的英语专业,拥有一段时间的媒体经验,2018年7月来到日本后随即报名有间学堂VIP课程。兴趣使然,她选择了人类学专业,并在短短半年内合格了三所大学院的文化人类学修士课程——東京大学総合文化研究科一橋大学社会学研究科首都大学東京人文科学研究科

英语是Heather同学的优势,相对而言日语偏弱,但鉴于人类学的特殊性,前者是加分项。准备首都大考试前,操着一口流利英语的她在有间老师的建议下与教授“套瓷”成功;与有间老师多次沟通后,她确定了计划书终稿,同时不断扩大专业知识的储备。一番努力下,顺利通过首都大的笔试和面试。根据有间老师推荐的考学安排,下一个尝试的大学院是一桥,而Heather同学又一次安稳度过考试;第三所是东大,她无惧东大考核的繁琐,冲过了考学终点。

 

昵称:Heather
毕业院校:华东政法大学
N1:120
雅思:7

 

以下图片均来自本期主人公自摄

 

 

大家好,我是Heather,17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英语系,18年7月来到日本求学,开始在有间学堂学习VIP课程,花了半年时间合格了三个学校的大学院生,依次是:首都大学东京——一桥大学——东京大学,专业都是文化人类学。

其实我自己也很惊讶,毕竟刚来日本时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的,没想到半年就结束了战斗。当然运气也很重要,但是我回想起这段时间,感觉天时地利人和、执行力、以及充分的准备都缺一不可。接下来我会详细展开,按照时间顺序回顾考学经历,希望能给还在考学路上的同学们一点思路和经验~

 

一、专业以及学校选择

在国内的时候,当我提起“我想学人类学”,大家都是一脸迷茫的样子,也因为这个专业在国内的确冷门,开设课程的大学也比较少,但它却是我心目中的完美专业。它跟社会学有很多交叉重叠的部分,但是更注重研究的故事性,也就是要实打实地和要研究的地区,当地居民一起住上一年半载,观察记录他们的生活,也在观察中解决自己提出的课题,最后写成民族志。这是一个可以解释为“人間観察”的专业,非常有趣。

 

87-2

网上的调侃“人类学专业的人一半是做不了真正科研工作的人,一半是嬉皮士”

 

 

想学这个的契机是,我以前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编辑和媒体文章作者,需要采访许多人,这份工作和人类学的工作本来就非常像,所以我渐渐受到熏陶,也觉得人类学是我在智识层面上最认同的分野。

在关东圈,东京大学、一桥大、首都大和筑波大学的人类学比较出色。这个讯息是我第一次来有间时老师告诉我的,老师给我制定了如下考学计划:

先考9月入试首都大,然后考1月份的一桥大,最后是同在1月份的东大。

事实证明,这样的考学安排非常合理,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好幸运(可能老师当时定计划的时候都没想这么多吧哈哈)!因为先考首都大可以当作是第一次考学训练,这样我心里也更有数,然后再考一桥来过渡,最后在考试经验和专业知识准备都比较万全的时候,冲刺东大。

 

二、初试身手——首都大

回想起来,18年的7月到9月是最难熬的两个月,因为当时一点准备都没有,专业知识也不会,就要在这么短时间内考学校了,挺赶鸭子上架的,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我自己都得尽最大努力。

我是先去了首都大在7月的open campus,鼓起勇气跟教授讲了自己的研究计划,当时日语还不太好,只好用英语交流,原本以为是没戏的,但交流下来感觉教授对自己的态度还不错,也在后来才明白,英语好在教授看来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加分项。

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准备笔试和面试了。首都大的人类学是把笔试和面试放在同一天,所以要同时准备两者。笔试部分是跟着有间的课程走的,因为时间太紧,所以一次会上3-4个小时,来准备专业知识。两个月时间内,我把人类学的20个理论基本上学习了一遍,因为量比较大记不过来,孙老师也准备了讲义让我回去背,所以那段时间我基本上随时随地都在背讲义,有很多日语的专有名词我不懂怎么发音,就暂且不记发音,只记写法,就这样大致背完了所有讲义,去参加了考试。

 

87-3

教材是以上两本,因为时间不够,只熟悉了一遍,主要时间用来背讲义

 

 

研究计划书方面,因为首都大只要求600字版本,所以稍微轻松一点,大体是我先写初稿,邮件发给任课老师修改,这样来回几次,最后检查语法、定稿。任课老师和教务的朱老师都很耐心,一直在陪我修改,确定各种事项,我的考学计划才能顺利进行下去,真的很感谢她们。

考试当天,上午的笔试部分考了日语阅读、英语阅读、英译日和专业知识,都比较顺利地完成了。下午的面试也挺顺畅的,因为虽然我日语听力和口语都不好,但在场有一位教授竟然是中国人!中间其他教授似乎实在听不懂我在讲啥了,就让中国人教授作为翻译,翻译我说的话……大家都很優しい,似乎也没有因为我日语不好而嫌弃我……现在都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

出成绩那天去看榜,我竟然是中国留学生里唯一一个合格的。这次考学经验给了我很大自信,也总结了几条经验:专业知识是最最最重要的,它是敲门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专业性;笔试成绩好的话,教授们也会在面试的时候高看你一眼的。而像人类学这样的欧美中心的学科,有时英语比日语还要重要(完全不是说日语不重要的意思哦),英语好是比较占优势的。

 

87-4

平时基本在咖啡馆学习

 

 

三、冲刺一桥和东大

因为一桥和东大的考试都在1月,所以考完首都大之后,有两个月时间我都是比较放松的状态,现在想起来挺不好的,应该趁机多练习一下日语的口语和听力,为面试做准备。这段时间我也很忐忑,一方面觉得自己已经有学上了,难免会懈怠;另一方面,完全不知道一桥和东大是什么难度,总觉得很难很难啊考不上,就这样忐忑到东大笔试的前十天左右(东大的笔试比一桥要早,但是面试在一桥面试的后面),终于决定再挣扎一下。

因为讲义已经背的差不多了,就开始详细地记忆教材的内容,也就是我之前贴出来的两本。而因为时间也不够背诵全部内容,我就采取了另一种策略,先读一遍,标记出重点内容,然后反复阅读标记的部分,尽可能印在脑子里。考首都大的时候还会默写来检验效果,考东大前完全放弃了检验,只是一个劲儿地记忆。事实证明效果也不错,考试时还是能记住很多内容的。

而无论是东大、首都大还是一桥,笔试部分的专业知识都是以小论文的形式写的。以前有同辈的考生问我怎么训练专业知识的小论文写作,我的回答是:与其花大量时间在写作技巧、成文组句上,还不如花时间在阅读和记忆知识,因为通过大量阅读,自然能培养写作语感;另一方面,即使写作技巧没有那么好,把专业知识这种硬货都一个不漏地写上去是最重要的,即使语法上有点瑕疵,也不要紧(不要太夸张就好)。教授们都是注重干货和学术性的,不会苛求语法和单词的完美。

而最令我惊讶的是,在笔试难度方面,东大并没有高出多少,反而是最容易的(也许只是人类学的这次考试而已,仅供参考)。虽然东大的笔试时间很长,考察方面很全,需要写的内容极多(考完第二天我手还是酸的),但是英译日和阅读的难度和其他学校比差不太多,专业知识的小论文也只是在十几个专有名词里挑两个来论述,写自己最拿手的就可以了。要知道首都大是四个知识点都要写,不能挑不能选。

从笔试也可以看出学校侧重的方面不同。跟东大的王道正统和全面考察不同,一桥的专业知识部分,是专为考生“定制的特别版”,装在精致的纸袋里分发给大家的,每个人拿到的都不同。题目跟每个人的研究计划有关,比如我写的研究计划是跟fetishism有关的,考试内容是让我写人类学历史上关于fetish研究的流れ,以及人类学这方面的研究和哲学、经济学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一桥的人类学比较注重理论,是很严谨的。

 

87-5

在邮局提交一桥的书类

 

 

那么,东大的难度体现在哪呢?

我认为一个最拉开差距的部分是,笔试通过之后,东大要求每个人提交英语7000字或者日语28000字的人类学论文。这本身就挺让人害怕了,而我竟然是笔试通过以后,才在募集要项里看到这一条……提交时间是笔试后的7天以内,所以我眼含热泪,硬是在7天里写了篇论文出来……所以仔细阅读募集要项是多重要!

论文的主题是中国的青少年组CP这一现象,刚开始老师提醒我这个主题不太正经,考东大可能很冒险。但是在面试的时候,教授竟然夸了我这个题材很有趣很新颖!所以,东大的教授们还是很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的。

在这里再提一句英语的重要性吧,我的论文是用英语写的,但有其他考生是用日语写的,结果教授在面试的时候,问了其他人的英语能力怎么样,但是没有问我。最后那名考生也并没有合格;一桥面试时,会当场让我们英译日,一名没做出来的考生也落了。虽然不能就此简单地下结论,但是人类学方面,教授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最后要夸一句东大的面试!

面试现场是一个很大的教室,十几个教授围坐在一起,特别有威慑力。几个教授负责提问,几个教授负责实时记录我说的话,非常认真,我的论文上还有教授的标注。而他们提的问题也都一针见血,绝对不是考前背一下能应付得来的。而且,能清楚地感觉到,教授们都很脚踏实地,问了我许多现实性问题,比如我能学得来法语吗(我研究的地区在西非),调查另一个地区会不会更容易呢?是真正在做研究的一群人。

 

87-6

东大校园里的狩猎会宣传板

 

 

四、关于日语能力

当然不是说,日语就不重要了,只不过比起能力成绩证明,教授更看重实际的日语运用能力。

这三所学校都没有硬性要求我提交n1或者n2成绩,而且我在考一桥和东大的时候,n1成绩也还没出(我的n1是120左右),所以出愿东大时,我提交的是语言学校的成绩证明。但其实没任何卵用……真正考察日语的部分,在笔试、研究计划书里都能体现出来。但是这个也要看不同学校的不同专业了。

所以,如果大家要考的学校跟我一样,没有日语能力的硬性规定,也就不用太纠结这个,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打磨研究计划书最重要。在这期间,会读到很多艰深的日语文献,日语能力也会自然得到提升的。

 

五、考后的一些感受

考这三所学校的过程,也是不断确认自己实力的过程。跟人类学专业报考人数比较少,比较好考肯定也有关系,但是东大真的没有传说中那么难,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把它神化了。我刚开始其实是想考东大的研究生的,也是大部分人选择的路径,但我意识到的时候研究生招生已经结束了,就只好硬考院生了,也没有提前和教授发邮件。所以只要能力没有什么短板,东大是完全可以尝试的。

而有间的老师给我制定的考学计划,也侧面监督我不能偷懒,踏上东京这片土地就要开始努力才行。

这也是我最大的心得:不要想太多,不要给自己心理负担,步步为营,一点点完成面前的任务,最后的结果是水到渠成的。

大家加油,共勉!

 

87-7

刚来日本时去了summer sonic音乐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