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学体验谈016 | 要比昨天的自己更优秀
本期考学体验谈主人公詩織ちゃん,2015年6月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日语系,同年来到日本京都JCL外国语学院就读2年。于2016年12月、次年2月分别合格东京大学情报学环社会情报学研究生和庆应义塾大学法学研究科修士课程。之后选择放弃庆应修士,备考东京大学。最终于2017年9月东京大学修士入学考试合格。
昵称:詩織ちゃん
日语:n1 147 留考264
英语:托福102
其实直到现在,我都还没有告诉杨老师自己在4月已经提交庆应退学愿的事情。当时如果说出来的话,估计会被老师打死吧(笑)。不仅是老师,周围的同学也很诧异,来到东大我的tutor听到后更是大吃一惊,感觉这是个很鲁莽的决定,明明知道研究生制度是一个坑,还要坚定地往里面跳。
当时也不是没有想过同时保留两边的学籍,可是一方面更新签证的手续的确有些麻烦,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面,是我不想给自己留后路(老师不要打我)。或许每个人的情况都有所不同,但是对我来说,如果我给自己留了后路,我一定不会像今年这样拼了命地备考,也就没有进入东大学习的机会了。
最终面试结果公布时,看到自己的考号在上面,心里并没有笔试合格时那种疯狂,激动的心情,之前脑补的诸如痛哭流涕、大声咆哮等全部是给自己加戏太多,事实上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什么实感,恐怕这个状态要直至正式入学吧。不过,一路走过来的历程真心是五味杂陈、刻骨铭心,所以想把自己的备考历程和考学感想总结一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我的备考历程
一、在语言学校里迷茫,在有间学堂里坚定方向
虽然当初选择日语专业时已经决定要来日本继续读书,但是去哪个大学,具体学什么直到毕业依然是一头雾水(否则就不会去读语言学校= =),以至于在语言学校度过1年,周围的小伙伴纷纷考上理想的学校,而我仍然对前方非常迷茫,考学之路也并不顺利。
所以,接下来开始给有间疯狂打call!
知道有间是在7月迷茫期的某一天半夜,刷知乎的时候看到“杨改之”的一篇回答,因为回答内容比较专业就尝试着去联系,之后就认识了玉龙老师、杨老师和陈老师。在介绍完我的基本情况后,和老师们简单商量了今后的备考大学院和研究方向,最终确定了庆应义塾大学法研、东京大学综文研和情报学环研究生,主攻新闻传播,之后就开始准备出愿材料。东大的研究生申请中综文研没有合格,之后的情报学环合格了,而庆应因为是留学生特别入试,跳过面试直接从出愿材料里筛选,所以1月底直接拿到了修士合格的结果。在接触有间前,我选择的是社会学ジェンダー,但在研究课题上一直摸不清方向,选择指导教授和备考期间也出现过一些麻烦,所以在和有间的老师们商量之后,我决定换专业到新闻传播,并一直坚持下去。所以这两所学校能够合格,在确定方向和出愿书类的指导上老师们真心提供了极大帮助,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有从东大和庆应中做出选择的权利。
然后就···与翔哥哥的母校挥泪告别,跳入东大研究生的坑了。
二、备战东大的4个月
虽然社会学和新闻传播有共通之处,但完全换成新的专业,再加上我的指导教授同时研究社会心理学,面对两个几乎完全陌生的专业还是很担心。而且,情报学环的研究生一向非常多,但是最终合格者(包括学外)只有原来的1/3,研究生同学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所以,考虑了很多后,我选择报名有间的vip一对一课程备考修士考试。一来vip课程的时间灵活,可以配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及时调整,二来能够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辅导,平均来说效率会比上大课要高一些,在所剩不多的备考时间里有助于掌握更多的知识。
从2月底开始看专业书,到8月下旬参加笔试,中间一个月左右因为个人原因没有复习,加起来备考时间大概是4个月。和去年的10月期研究生相比,自己的备考时间很短。幸运的是,我的vip候老师也是情报学环的学生,所以很熟悉入试里的高频考点和备考期间的注意事项。复习初期,老师指出历年入试的常考范围,针对每道大题题型,和基本的解答方法都做了详细讲解。正因为有老师的帮助,我在备考初期能够有选择性的进行复习,最大程度地节省了时间。
在这4个月内,要掌握新闻传播和社会心理学两门专业的知识,同时反复做过去问,改好计划书,真的是很辛苦的过程。而且我放弃庆应,亲自切断了退路,考上东大,就是我唯一的退路。所以我只能逼着自己,平日里尽最大可能利用一切时间来复习。复习前期基本都是图书馆—食堂—家三点一线的生活。每天都是第一个冲到图书馆,晚上等门卫大爷轰我才回去,披星戴月。学习、休息、吃饭、睡眠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由于时间有限,必需要在2周内背完传媒+社会心理所有的专有名词解释,总结完之后大概是200个,每个400字左右,所以需要在14天之内背完8万字的日语;因为时间严重不足,会跪着在床上睡觉,双腿麻了以后就不得不醒来走动;会在卫生间镜子上、门上,厨房、写字台、床边的墙上贴满考点,一边洗澡一边背,一边刷牙一边背。
到了复习后期,因为要背书,大部分时间都会在家里,午饭和晚饭也是在校外买便当20分钟内快速解决,把多出来的时间用在复习上,直至临考前最后一刻。7月和8月学校逐渐进入假期,朋友圈内观赏花火大会,外出旅游等状态接二连三地出现。虽然内心无比地想跟朋友一起出行,可是在这个关键节点上,为了不落下复习进度,只能继续带上耳机,堵住外面花火的声音。我也曾经一时间接近崩溃,给父母、给朋友打电话。他们都非常认真的鼓励我,替我加油。但实际上,他们的鼓励对我没有一点实际帮助。我发现我还是要背那么多资料,他们并不能帮我背,并不能帮我考,他们的鼓励并没有让我的压力和问题有什么改善。说到底我只是为自己找一个安慰而已,是自己的任务,只有自己能完成。绝望的时候也只能靠自己。
欣慰的是,所有的备考内容反复复习了很多遍,名词解释全部背了下来,而且也背过不止一遍。笔试中遇到的题能够立刻作答,论述题也是以往复习中出现过的,面试环节中教授问到的问题自己也都有所准备。像这样考试一路下来比较顺利,应该也是对曾经的自己的一种报答吧。
以上大概是自己的备考经历。虽然大致用2部分做了总结,其实中间经历了很长一段疑惑、压抑、恐惧、孤独的过程。每个人的体验都不一样,也只有自己才知道真正的感受。在备考期间,有间的老师们一直陪伴着我,让我觉得并不是一个人在奋斗,精神上宽慰了很多,对老师们真的是说不出的感激。
考学经验谈
我在群里是妥妥的潜水党,平日里基本上没说过几句话,但是会经常翻看群里的聊天记录,一些比较有价值的互动会截图记录下来。其中杨老师和玉龙老师的一些“经典名言”让我备受启发~所以想结合自己的备考经验总结一下(老师们会原谅我吧)。
一、不放弃每一个细节
杨老师名言:踏好每一步,为将来打下基石,千万不要觉得还有扳回一局的机会。
玉龙老师名言:只有心灵强大,行动力强,所有意外才会因为绝对实力而与你们无缘。
我非常感激老师们这样的激励。自己也坚信着,每一次自己做出的努力,绝不会浪费掉,也许它在当下不会发挥什么作用,但是一次次微小的努力积累起来,在某个时刻,它就会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相反,留给自己的时间和机会,如果就这样浪费掉,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永远也找不回来。就像杨老师曾说过的,一些大学院虽然会卡出身校、本科学历,但是这是大家在高考期间付出努力的结果。当初认真复习考上了好大学,在大学院申请上就起到了作用。这一次大学院考学是第二次机会,考学成功的话,对将来进学和就职是很大的助力。同样,如果这次没有拼劲全力,错失了本可以获得成功的机会,将来要用多少悔恨和奋斗才能原谅自己呢?所以,千万不要让本来努力就可以得到的东西,因为懈怠而失去了机会。
对我来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专业书上每一个概念,举的每一个例子,实验的流程,图表解读,对后续研究产生的意义以及批判,只要是在考试大范围内,每一个都弄清楚,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觉得“这个概念太难或许不会考”。在过去问里,曾经出过专业书里只讲了一句话的概念,而且非常偏,如果不是在过去问里看到的话我根本不会去注意。也正是受到这个刺激,在以后总结笔记和专有名词时更加小心,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现的考点。也正是真正理解了专业书里的内容,在笔试中答题几乎没有产生疑惑,遇到类似的题型能迅速想出答案,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正确率。
二、日语口语和写作非常重要
玉龙老师名言:要把考研、就职对手想象成李狗嗨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口语和写作。
其实我的N1成绩算是很低的(今年年底有继续刷N1的打算),就算合格,离真正地用日语交流和写作还差得很远。学环里也有真实的例子(包括今年),一些新闻学、社会学等科班出身的前辈因为日语不好,在笔试和面试阶段被刷下来。所以在看专业书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日语能力。在笔试答题包括面试中,只有用日语正确表达出来,才能让教授理解,获得更好的成绩。据说一些有心的教授甚至会检查答题的日语表达(包括英译日),来判断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
所以这应该也是背书的一大好处:能够熟悉专业用语和写作方法。大量阅读专业书和论文,就能大概了解这个专业的学术用语和表达方法,并对提高小论文的写作能力很有帮助。复习期间,有时我会把专业书、或者英文文献内某一段的论述分层,标出每句话在段落内起到的作用,把连接词、一些常用的句式进行总结,模仿书上的写作顺序练习小论文。这有助于提高自己写小论文的水平,对包括英文阅读的入学考试,迅速掌握段落大意、进行总结也很有帮助。
三、多和小伙伴交流
如果没有与小伙伴进行交流,这一次考试我就很有可能不会合格。这是因为刚刚提到的以前复习过的内容,正好是其他的研究生讨论过的内容,所以在笔试上看到考察这一考点的题型时就立刻想到解答方法。考试结束后发现,另一个研究生和我举的是同一个例子(笑)。如果没有之前的讨论的话,在考场中也可能会想出其他解决办法,但一定会在组织语言,表述方法上消耗更多时间,对写字速度贼慢的我来说非常危险。所以,虽然研究生与我互为竞争对手,但是真的非常感谢她。即使内容没有直接运用在考场上,平日同学之间的讨论也能够拓宽思路,在考场上也有助于触类旁通,提高答题的严谨性。
即使不是备考同一所学校,如果是相似专业的话也可以讨论。而且,不同专业间对同一现象的解释不同,比如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分别从社会和个人的角度解释某个问题,会用到不同的理论、概念。了解到其他学科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也能够拓宽自己的思路,培养辩证思维。实际上,学姐曾经建议我们,在做过去问的时候尤其是小论文,掐着时间多做几遍,每一遍都要从不同角度想出新的论点,并且有机会的话和其他同学讨论。这样大家都能够从中获益,实现共赢。
以上就是自己考学大概的经验(其实大部分还要归功于老师们)。虽然不同专业的具体备考方法不同,但是一些地方应该是共通的,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特别想引用翔哥哥的一句话:死ぬほど無理してください。別に死にゃしないから。我觉得人的潜力真的是无穷的(前提是把握正确的方向)。虽然很鸡汤,当然保证健康的身体也非常重要,但是“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有多努力”这句话真的有道理。这个过程虽然会很艰辛,但是跨过这个难关,成功的喜悦和坚持下来带来的成就感是旁人完全无法体会的。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十分感激曾经的自己,在背水一战的压力下没有放弃。而且,入学考试合格并不代表一切就结束了,相反这只是另一个开始,并且前方面临的压力会更大。周围的研究生和学长学姐都更加厉害,自己永远只是初出茅庐的菜鸟,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所以以后会更加努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够得到什么,然后拼了命的往上奔。
最后,祝大家也能考入心仪的学校,实现自己的梦想!!